青少年成长

不同颜色性格的孩子,家长该如何教养?

不同颜色性格的孩子,家长该如何教养?

孩子就像彩虹,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面对孩子的差异性,家长不能简单的以普适性的规律和孩子沟通。那么一起来看一下,不同颜色性格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红色性格的孩子

  • 鼓励孩子坚持自我

热情和快乐是红色性格孩子难能可贵的天性,在他们眼中,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要让外界的人或物影响孩子的心态和性格,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诉他坚持自我的重要性。

  • 强调规则

制定清晰的制度规范,并且反复跟他强调。红色性格的孩子做事常常三心二意,很容易就偏离主题,所以家长要反复对他强调规则,而且要看着他的眼睛,把话说到他的心里去。

  • 布置任务

疏导他过剩的精力,加强他对某一件事的专注力。比如:假期带他到动物园的时候,不要随着他的性子来胡走乱逛,而是要让他定下心来,让他观察假山上总共有几只猴子,小猴子之间有什么不同,并让他尝试为它们归类,等等,培养他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力。

  • 弥补错误

如果他弄坏了其他孩子的玩具,就让他把自己的玩具“赔”给人家,打碎了碗怎么办?让他在饭后擦桌子、扫地,以做家务的形式进行“赔偿”,弥补错误能够让红色性格的孩子找到承担责任的正确方法。红色性格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善意和热情,作为家长,有义务保护和维持孩子的这种积极和热情。

 

(图片源自网络)

 

蓝色性格的孩子

  • 心理准备

面对挑战之前,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在进入幼儿园之前,给他做一些明确的指导,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这些指导要有步骤地进行:如何穿、脱衣服和鞋子;去厕所前要提前和老师打招呼,大小便之后都要洗手;下课的时候,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游戏,加入他们。

  • 目标转移法

蓝色性格的孩子容易纠结于自己的短处,最好的方法是用转移法,发掘他的长处,让他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自身的缺点。当孩子某方面的特长表现出来后,众人就会将注目的焦点转移到他的长处上去,他也会逐渐忘记自身的不足,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 对具体做法进行表扬

敏感的孩子最在乎父母的看法,他甚至会为了取悦父母而做出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所以,要对他好的行为及时表扬,特别是当他克服了自己的恐惧时,可以说:“你真是太勇敢啦,连妈妈都害怕虫子,你却能将虫子赶走,你真是保护妈妈的小骑士。”

  • 温柔地批评

敏感的孩子受到批评容易崩溃,所以在孩子犯错之前,可用一些暗号提醒他,比如小声呼喊他的名字,他很快就会明白并加以改正。

 

(图片源自网络)

 

黄色性格的孩子

  • 让他做主

他需要时常感受到自己对环境所拥有的控制力,所以尽可能给他一些选择而不是直接命令,比如:“睡觉的时间到了,你是先洗漱再穿睡衣,还是穿好睡衣再洗漱呢?”“周末你是想去姥姥家吃好吃的,还是想去科技馆看展览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让他拥有掌控事情的权利。

  • 承担责任

多给孩子讲讲英雄和伟人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再伟大、再强大的人也会有失误和弱点;教会他们看淡名利;鼓励他们学会团队合作,发现别人的优点。只有这样,领导型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 鼓励帮助

从小培养他助人为乐的精神,让孩子明白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在成长自我。一个经常帮助他人的领导型孩子,会拥有一颗温暖而善良的心,会逐渐变得宽容、平和,性格当中带有的攻击性和支配他人的欲望也会随之减少。

  • 发起比赛

有控制欲的孩子热爱竞争,你可以巧妙地运用“谁比谁更好”或是“谁比谁更快”的方法激励他,比如“跟妈妈一起收拾玩具,看谁整理得更整齐”或者“你可以在今天晚饭之前完成两页计算题吗”这样有比较性的、可以量化的方法。

 

(图片源自网络)

 

绿色性格的孩子

  • 小声谈论他

小声地和别人谈论他(音量要让他听到):“你看到宝宝今天收拾积木收拾得有多么整齐吗?看到他的进步,我真为他感到骄做!”这种方法能让他对自己的好行为充满豪感。

  • 多一点耐心

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不要使用“磨蹭”,“你快一点行不行”之类的话来教训孩子,因为这些负面的词句很容易伤到绿色孩子的心,要知道绿色孩子是很倔强的,他们虽不会正面顶撞,但会无声地反抗。所以,面对绿色孩子,家长们一定要多一些耐心,悉心陪伴,不要说负面的话,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行改变拖拉散漫的缺点。

  • 增强自信

鼓励孩子不要盲目跟随其他人。当朋友不守规则时,可教他这样说:“我认为这样做没有意思,我们不如去干点其他的事情。”培养他尊重自我、独立自主的良好品格。

  • 鼓励信任

信任是欣赏的最高境界,信任是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有时候,要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相信他们能做好,欣赏他们的每一次尝试和每一点努力。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只有信任才能将这种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上一篇: 青少年心理如何健康成长

下一篇: 心理学教授说出真相:大学不是人生的起点,工作也不是人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