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

矛盾型消极依恋对小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矛盾型消极依恋对小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在心理辅导工作实践中,发现来访学生有困难不会求助,人际关系不和谐居多,他们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紧张、怕黑、怕鬼等,呈矛盾型消极依恋症状。本文分析了矛盾型消极依恋形成原因:这些学生由于从小父母外出打工,或祖父母抚养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没有在三岁前与母亲形成安全依恋,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与关爱。解决方案包括提出修复亲子关系,提升自我价值;科学训练,提升注意力;多种手段缓减焦虑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矛盾型消极依恋;自我价值;提升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2-0061-03

根据安斯沃斯的积极依恋和消极依恋理论,早期母子的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部工作模式”的形成。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1]。零岁到三岁是形成安全依恋的关键时期。安全型依恋关系是指与身边重要人物的关系很亲密且从不担心被抛弃的一种依恋类型。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焦虑水平较低,长大后也较自信快乐。一般占总人数的60%。矛盾型依恋关系是指婴儿很想与身边重要人物亲近但又害怕被抛弃而不敢投入感情的一种依恋类型。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婴儿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支持与关爱。他不能在跟媽妈的关系中找到像安全依恋型孩子那样的安全感。因此不能积极地进行活动,容易焦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害怕,或者安全感缺失,有恐惧感[2-3]。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在生活中,会更加依恋,希望找到他需要的慰藉,而当他感到没有找到的时候,就会愤怒。他在依恋和愤怒之间摇摆,同样,他的父母也在焦虑和挫折中摇摆。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和孩子很难协调互动,孩子焦虑水平较高,害怕陌生环境,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这样的个体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倾向,并且会在行为主体的潜意识中起作用,对个性的形成、对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情绪、认知和行为起着指导作用。这样人数一般占总人数的28%左右[4]。

一、矛盾型消极依恋对小学生的影响

由于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比他们真实感受到的情绪更强烈的消极情绪,因此总体他们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焦虑,悲观消极情绪体验比较多。焦虑是以过分恐惧和担忧为主要体验的一组情绪障碍,是儿童期最为普遍的精神障碍之一。在长期的心辅实践中,研究者发现矛盾型依恋的部分学生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以讲空话违反纪律的形式吸引老师的注意力,成绩也较差;部分学生荣誉感很强,每次上课第一个举手,寻求关注,但是站起来却又不一定回答得出问题,爱咬手指,易焦虑紧张;不自信,自卑,内向、多疑、敏感;同学交往少,关系不和谐,师生关系有冲突,有困难不会主动求助;甚至怕黑怕鬼,晚上睡眠不好。严重的焦虑障碍,若不给予较早的识别和及时的干预或治疗,会错失良机,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年期,一旦定型,纠正就难了。

二、矛盾型消极依恋的成因分析

透过这些症状,询问咨询的学生会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他们一般都说不会。再问他们的成长经历,发现形成这些症状的原因是:

(1)亲子关系中断。在中国,小孩由祖父母抚养是传统,加上由于经济的发展,父母亲流动到先进的城市(上海、深圳、广州等)去打工的比较多。在安全依恋期(0~3岁),父母外出打工与妈妈分开时间长,分开距离远,由祖父母抚养,亲情遭遇隔断,形成矛盾型消极依恋。例如:有个案2岁时,父母去上海打工,由奶奶抚养,五岁时,又被父母带到上海读幼儿园,与奶奶分离。

(2)频换养育人,或养育人间教养方式不同等原因。例如:有个案1岁妈妈带,接着奶奶带半年,不喜欢奶奶带,后由外婆带到5岁。

(3)妈妈工作忙碌,以自己为中心,或者母亲自己就是矛盾型消极依恋,平时和小孩子交流沟通少,没有在三岁前与母亲形成安全依恋,使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与关爱。

三、矛盾型消极依恋的应对策略

(一)修复亲子关系,提升孩子自我价值感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中有最重要的两类预期:一个是对依恋对象的可得性的预期,指的是当婴儿需要时看护者是否是可得的、敏感的和有反应的。由于矛盾型依恋的小孩从小和父母有效连接较少,使他从小就对父母亲可得性的预期偏低。在潜意识中,他们会以为父母不爱他们,心里话不敢向父母表达,怕父母打骂。在这些小孩咨询中,我布置心理作业:让他们去寻找父母关爱他的事情。他们找了好几个星期,还摇摇头说找不到。在心理辅导教师的长期追踪和帮助下,有些孩子在生病时看到了父母的帮助与关爱,还有部分孩子通过具体的事例找到了父母的爱,亲子关系得到了修复。另一个是婴儿的自我预期——婴儿认为自我是否有价值或值得关爱和看护,这种预期的激活将引导个体寻求或者保持与信任的人的亲近。孩子的自我价值提升后,幸福指数随之上升,孩子会从根源上减少焦虑和恐惧感。

学校层面怎样操作才能有效地帮助将近三分之一的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呢?

1.开发亲子系列心理辅导课,帮孩子看到父母的爱

既然帮孩子找到和发现父母的爱,能从根源上减轻焦虑和恐惧。利用心理辅导课,给孩子和家长搭起一座爱的桥梁——亲子辅导课的作用就很大。例如:低段心理辅导课“我从哪里来”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提高自尊心。《我的爸爸焦尼》使父爱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中高段心理辅导课“朱家故事”让孩子们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学会主动分担妈妈的家务活。“爱的万花筒”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各种各样的爱,并学会和父母良好沟通。

2.开展亲子系列活动,让亲情流动起来

学校每学期安排了两次以亲子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由孩子自己写或者老师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大面积宣传鼓励孩子在家能经常和父母交流,说说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合理的爱的请求。endprint

学校定期在家长会进行亲子讲座,分享亲子案例。让家长了解依恋理论及相应的亲子关系模式,让更多的家长知道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与孩子沟通,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让家长参与浙江省心理i5平台进行PEM家长教育方法测评,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學校搭建亲子活动平台,提升亲子质量。通过运动会,风筝节,亲子课外实践活动,元旦文艺汇演,亲子手抄报等活动,丰富孩子们与父母的活动途径。

(二)科学训练,提升孩子注意力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已经养成坏习惯,通过科学的训练纠正过来,在12岁之前还来得及。

1.精细动作的感统训练,是提升注意力的必备。

2.进行视听觉专项训练,提升视听觉注意时长度、视听觉广度和理解能力等。

3.专注力训练,通过生物反馈设备及仪器,读取平时人们不能意识到的生理信号,引导孩子自主完成专注力训练。

(三)学会放松,缓减焦虑

对于易焦虑紧张的孩子,帮他们看到父母的关心外,简单实用的缓减焦虑的方法也要跟上。

1.合理安排体育锻炼,减轻焦虑。像慢跑可以有效缓解身体内焦虑恐惧的情绪,提高大脑中内啡肽和5-羟色胺的含量,代谢掉过多的肾上腺素以及使紧张的骨骼肌放松。游泳运动可以使全身很多部位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得以舒展,可以使很多关节受到最小的震动。跳绳,踢毽子等简洁有趣的运动,既可健身缓减焦虑,又可以促进同学间的交往。

2.学会腹式呼吸。当紧张焦虑时,几分钟的腹式呼吸,就能使孩子静下心来。

3.学会放松。有时伸个懒腰,叹口气,都是自身的减压方式。

综上所述,矛盾型消极依恋的症状在小学阶段已有表露。如果心理辅导教师能根据其症状,分析孩子形成矛盾型依恋类型的原因,对症下药提升孩子的注意力,缓减焦虑,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孩子了解父母,理解父母,改变婴儿期形成的对父母的错误认知,改善亲子关系,进而改变婴儿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可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依恋,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孩子年龄越小,效果越好[5]。或者通过亲子活动促进亲子交流,矛盾型依恋的学生一般症状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亲子关系的好转而减轻,孩子以后碰到困难一般会求助父母,会和父母沟通了,并且与同学及老师的关系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这样就能从根源上改善矛盾型消极依恋带来的种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问题。

上一篇: 青少年心理如何健康成长

下一篇: 心理学教授说出真相:大学不是人生的起点,工作也不是人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