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

太懂事,有时反而会很累

太懂事,有时反而会很累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自己犯了错误,家长说到别人家的孩子时,都会说“你看人家小白多懂事,一点都不让爸妈操心,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而每当有事情做好被父母夸奖时,他们也总是说“哎呀,我家孩子真懂事,作业早早就做完了”、“真懂事,这次考试又考进了前三名”、“真懂事,都会自己收拾床铺了”……很奇怪,不管是做错事情被惩罚还是因为做得好被鼓励时,总可以听到“懂事”两个字,这就导致“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从儿时起就如烙印般烙在心中,一直陪伴到我们长大成人,甚至在我们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又历史重现般将这条法则用在下一代身上。

 

懂事,其实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最起码作业早早做完就可以早点出去和小伙伴玩耍,最起码考试考进前三名证明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最起码会收拾自己的床铺以后自己生活的时候就不用担心了……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懂事变成了好孩子的代名词,只有懂事、听话、懂得体恤父母、事事都把自己安排好不用父母操心的孩子才是最棒的孩子。如果你不懂事,就算你在其它方面做的很好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情感上得不到鼓励和支持,有时换来的甚至是打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变得敏感、自卑、内心脆弱,此时家长又怎能期望孩子长大后成为阳光自信的人呢?

 

首先,“懂事”的习得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懂事”和孩子的心智成熟有关,需要时间的酝酿,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过早要求或者只是一昧地要求孩子变得懂事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反而会适得其反,并不可取。更重要的是,有些家长在用自己的方式“鼓励”孩子做一个懂事的人的时候(可能他们自己也并未意识到),他们的言行其实在无形中将“懂事”和其它特征捆绑了起来,比如懂事的孩子才是孝顺的孩子,懂事的孩子才是懂得感恩的孩子,懂事的孩子才是未来能幸福生活的孩子…… 父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做不到就是不孝、就是忘恩负义、就是未来没前途。家长可知,一个太懂事的孩子,在长大后要做多少自我牺牲?

 

小刘今年26岁,大学毕业没几年,但现在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小学当老师。她从小就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好,不仅能打理好自己的事务,得空了还能帮妈妈收拾家学习做饭,是妈妈的得力助手。就这样一路成长过来,当初选的现在这份工作也是爸妈满意的工作。小刘平时在学校和老师、学生相处的挺愉快,下班后也总是和身边的朋友谈谈学校发生的事情,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目前的工作也挺满意。但一个偶然喝醉酒的晚上,小刘坐在桌旁突然就哭了,“这并不是我理想的工作,我当初毕业是想去北京闯闯,但妈妈总是念叨说北漂太辛苦,就在本地找个学校的工作多好,这样她和爸爸也就不用太操心。当时脑海中有那么个声音在说‘我就是要去北京试试’,但紧接着妈妈就说‘你从小就听话懂事,我们相信你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之前那个念头一闪而过,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有另一个声音不停说‘我懂事,不能让爸妈操心,我去学校上班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安排’。于是,我妥协了,我放弃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抱负,因为习惯了。”

 

说罢,小刘抹了把眼泪,一杯酒下肚“没事,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啊”。现在,她依旧是别人眼中那个特别懂事的人,只不过再也不是个小孩子了。她什么事情都一个人扛着,一个人生活,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做饭,一个人修电器,一个人包揽所有事……只要是自己能想办法解决的事情坚决不求助别人。她总是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前,最后才考虑自己,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绝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因为她总告诉自己“我懂事我忍让”。时间久了,身边的人都以为小刘强大到可以一个人处理所有的事情,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样的生活很累,她也需要人陪,她也不想在需要安慰的时候只能故作坚强。但她还是习惯了靠自己。

 

说起需要人陪,认识小刘的人都知道她排斥相亲,她想自己去寻找能陪她度过下半生的那个对的人。但上次聊天,小刘告诉朋友,她未来可能要相亲了,因为妈妈觉得相亲的事靠谱,出于不让爸妈担心和操心的原因,她再一次选择了妥协,“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是爸妈眼里最懂事的孩子啊,怎么能现在让他们失望呢?”

 

其实,父母作为长辈,希望孩子听话懂事可以理解,毕竟父母不仅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同时也有为孩子的将来考虑,“现在懂事了以后就能少吃苦了”,这样的话总是可以听到。但在理解的同时,希望所有的父母长辈,不要再仅仅从“懂事”这件事上去衡量自己的孩子了。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爱。

上一篇: 代际沟通与理解:从“吃谷”现象看亲子关系

下一篇: 心理学教授说出真相:大学不是人生的起点,工作也不是人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