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

你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吗

你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吗

意见相左是不可避免也是几乎每天会上演的事情。

 

“咱俩说好去旅游,正好快放假,去北方怎么样?北方这个季节旅游最好了”

“哎呀,北方没什么好看的,我觉得我们还是去南方吧?”

 

“博尔索纳罗当选巴西第44届总统了,你怎么看他当选后巴西的发展?”

“作为极右翼人士,他的手段也许能帮助巴西摆脱困境”

“我倒是觉得,他的右翼身份给巴西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带去了阻力”

 

“这家店新出的衣服款式和颜色都不错,适合这个季节耶”

“不是吧,这颜色你都喜欢?我觉得有点太过时了”

 

最后这个对话某种程度上甚至都有点人身攻击了。但是你看,这就是每天正在我们身边上演的事情。其实,关于某个人、某件事或者某个物品,跟别人持不同观点是特别正常的事情,毕竟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两个人。说得更直白点就是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两个“脑回路”完全相同的人。既然”脑回路“不同,又怎么能保证在某件事上不会产生分歧呢?再合拍的情侣也会在选窗帘颜色上持不同意见;再亲近的父子在重大事情的抉择上也会争得面红耳赤;即便是两个不相识的陌生人,也会在不经意的交谈间关于某个观点进行辩论……

 

两个人持不同意见,结果无非四种:

A:甲被乙说服;

B:乙被甲说服;

C:甲乙观点融合;

D:甲乙依旧各持己见

 

上面四种情况,乍看上去,选项ABD中随便哪个发生,仿佛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局面:甲丢失立场、乙丢失立场、甲乙没讨论出个结果来,好似这样的讨论完全没有积极的作用。其实事实可能不全是这样。

 

有过一次被说服的经历,就再也无法忘记它的魅力。

 

“讨教”是表达的过程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既然我们持有自己的观点,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观点的陈述把我们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时候抱着“我想听听你怎么看”的态度就特别关键了,因为如果连沟通的过程都没有,你又怎样去表达呢?对方噼里啪啦说了一堆,你直接甩一句“我才是对的”,那Ta可能撂下一句“好吧”然后转头就走,留你一个人在风中瑟瑟发抖。看上去你好像是“赢了”,但实际上你连表达自我的机会都没有过,单纯立场的表明≠自我表达。反而是对方,虽然最后扭头走了,但Ta给了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从这点上来看对方并没有什么损失。更重要的是,对方的一句“好吧”并不代表Ta认同你的观点,Ta可能只会认为你并不是一个适合“讨教”的人。所以这场“较量”也并没有分出胜负,你认为的“赢了”只是你以为的“赢了”。

 

“讨教”是学习的过程

观点和思想的碰撞,实际上预示着知识交换的发生。同一个问题,看待和解释的角度可以有很多种,很少有人能把所有方面都考虑到。所以当我们持一种或几种观点时,有理由相信他人的想法是值得聆听的。天文地理、科技艺术,哪个不是日益更新、值得我们终生学习的内容?此时若有一场免费的知识互换机会,何乐而不为?如果听完觉得对方说的特别在理,那Ta的观点又何尝不能采纳呢?即使最后内心依然坚定自己的立场,但在观点互换的过程中,你了解到的、记住的“新鲜知识”,难道不是值得为之振奋吗?相信不少人都看过或至少听过《奇葩说》,是一档辩论性质的节目,也是一场大型的知识和思想交互的盛宴。因为涉及到比赛晋级,所以选手们必须忠于自己的观点。但作为旁观者,在看到辩题时选择好自己的立场,却在接下来双方轮流表达的过程中不断被说服,而后感慨对方辩友的观点“也确实很有道理”,收获颇多。

 

意见相左并不是件坏事,相反,这是一个获得成长的机会。前面提到的四种“辩论结局”,无论结果是哪一种,都是受益的过程,被说服≠太容易动摇≠没立场。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教我们要变成轻易被说服的人,而是希望我们能放下自己防御的态度,去认真聆听、清晰表达,去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不止一面。这样生活才充满无限可能性呀!

上一篇: 青少年心理如何健康成长

下一篇: 心理学教授说出真相:大学不是人生的起点,工作也不是人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