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美食的渴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早在我们的祖先还是猿人的时候,打猎果腹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事了。如果说中国人讲自己是世界第二吃货,想必没人敢称第一。因为中国发展史上,几次不容小视的饥荒,饥饿也是存在于我们生理上的习惯。时至今日,饥荒早已不复存在,但爱吃的天性,却依然深深保留在我们的基因里。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心情不好了想吃点好吃的,心情好了也想吃点好吃的庆祝一下,看到美食的图片就觉得诱人,闻到美食的味道瞬间就会勾起食欲……吃东西是真的会让人觉得幸福的。味觉是幸福的起点,由于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化学过程而产生的多巴胺是让人感到幸福的原因。胃和舌头也与人的情感记忆有关,所以说人总会对有些事物情有独钟,或是尝到一种味道就联想到一个场景就是这个原理啦。
可是物极必反,有人就产生了明明不饿却忍不住的想要进食,胡吃海塞之后又觉得吃了太多身体不适。这可能不是“眼大肚子小”就能说明的问题,也许你是在“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是一种通吃来安抚情绪的表现,所以有时无故增大的饭量与体重,可能是一种情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食物被当成了满足情感的工具,而不是生理饥饿的需求。如果你一天绝大多数进食都是在自己并不饥饿的状态下进行的,或者在心情不好状态不佳时吃已经成为了你下意识的选项时,你可能已经在情绪性进食了。
人在面对压力时,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会提升分泌,而这样的提升,让我们对高热量的食物产生一种无法避免的生理上的渴望。据调查显示,人们在心情好时会选择更健康的食物,同理,在心情差时也会更多的选择垃圾食品。高热量确实短暂的使人快乐,但短暂快乐的背后你需要承担的是肥胖、营养不良、身体失调等更严重的后果。不仅如此,长期的情绪性进食,也会使人产生一种失控感。所以“借吃消愁”,真的不是一条妙计啊!
所以在你发现自己越来越难控制时,要小心!
Written by:毛怪
上一篇: 《优雅重启:节后回归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