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

“你怎么不听我的却听别人的”

“你怎么不听我的却听别人的”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正式场合或是非正式场合,当你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时这些看法意见没有被采纳、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讨论。

但过了没几天,有其他人提出了和你相同或类似的看法,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一时间自己的想法从别人口中说出来忽然就变成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图片源自网络)

这时候的你是不是很郁闷?是不是感觉相当委屈和憋屈?

凭什么我先提出来的想法没有得到认可,反倒是别人说出来的时候就都同意了?

明明就是一样的内容,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呢?

这种情形下,你越想越来气,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周到导致被别人针对。

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确实很令人受挫。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或许会发现,问题并没有指向“集体针对”事件,而是可能出在“人”身上。

这个人,指的是他作为一个“信息传递者”,在信息的输出过程中,可能在某些环节上出了问题

起关键作用的不是传递的信息的内容,而是“信使”———传递信息的人。

换句话说,当你想要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去获得对方的认可或反馈、甚至是以此来改变他们的行为态度,此时,作为信息传递者,你的重要性等同于信息的重要性,有时甚至比信息更重要

(图片源自网络)

假设你面前现在坐着一个面试者,他正在就“下个季度产品的营销策略”这个问题向你阐述自己的想法。

你作为部门面试官,会看重哪些方面呢?他在表达信息时的流畅度和连贯性?又或者是想法的有效性?

我想,这些都是需要考察的点,但当所有人都具备话语表达和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时,是否面前这个人在表达时给你留下的其它感受就成了你考量的标准了呢?

“这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否充足”“这个人是否对自己所说的内容有明确的掌握”“这个人是真的就这个问题提出的意见,还是只是为了应付这次面试”“如果录用,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 等等。

只有确认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决定如何与对方进行互动

也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其实在有选择性地倾听那些具有特定的属性或特征、“值得倾听”的人。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一些人看起来可信,而另一些人则不那么可信?

(图片源自网络)

1. 硬信使——较高的群体地位

不可否认,这一类人在群体或社会中有较高的影响力,听众会不自觉对这种地位进行“加工”,较高地位者身上具有的权力和某些品质,被认为对听众是有价值的。所以这种随之而来的尊重、兴趣、钦佩,影响了听众对信息和信息传递者的接纳程度。

这种地位不仅存在在工作中,我们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身份均可找到其所对应的群体。然而,有团体,就意味着有地位等级区分,“硬信使”无处不在。

2. 软信使——自身实力、能力、魅力

前面提到的“硬信使”靠地位获得影响力,而“软信使”则是通过与他人的相处过程来获得影响力。并不是所有人、人们也并不总是寻求有地位的信息传递者。

地位固然重要,但当地位只能作为身份高低的区别时,它便会失去说服力和信服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隔壁技术部门老总和你所在的营销部门的同事就某个营销问题提出了差不多的想法,作为营销部门员工的你,会第一时间听取谁的意见?

是不是会选择同事呢?

技术部门的老总在公司的身份地位确实高,但无论从营销的专业度来讲、还是事后就此营销问题进行讨论的便捷性考虑,同事应该都是更值得考虑的选择。

我们渴望与他人产生联系,渴望合作,所以我们更愿意听取我们信任的、喜欢的、长时间愉快相处的人的意见。

(图片源自网络)

看了这些之后,如果再次遇到文章开头提高的情形,你还会觉得郁闷和憋屈吗?多少可能会有,但是,“硬信使”和“软信使”起码让我们知道,意见不被采纳情况是可以改变的。

地位不够没关系,实力来凑~只要有诚意,长期的交往一定会让对方看到你身上的闪光点,给对方留下值得信任和靠谱的印象。相信那时候的你一定会拥有很多的忠实听众。

上一篇: 自律的力量

下一篇: 当生活欺骗了你,你应该来读一读下面这几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