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不断涌现是一件既幸福又痛苦的事。两种极端的体验取决于所涌现的内容。
简单来说,我们脑海中的思绪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当然还有中立的。
被消极的思绪想法所“缠绕”是让人很抓狂的,除了不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情况如果再糟糕一点,只会让我们掉入消极情绪中迟迟走不出来。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谈谈,有哪些办法能帮我们识别消极思绪的陷阱。
(图片源自网络)
1. 停止做无谓的假设
我们总是习惯在某件事还没做或者未完成之前就开始考虑后面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有些人把这称为未雨绸缪,有些人觉得这完全就是无理无据的猜测。
确实,做好万全准备是没错的,但有时提前“规划”却可能让我们的思维和选择受限。一旦我们做了假设,很容易凭空脑补许多不好的结果、而忽略掉事情也可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具有”灾难性、毁灭性“的想法,对达成目标来说无疑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当你问一个脑海里充斥着消极结果的人,他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多数情况下他是没有任何依据。
所以,尽量不要提前做很多假设。根据已有的信息,理性分析当前情况,再决定下一步做什么。保持一定的信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图片源自网络)
2. 你的感觉与事实并不完全等同
情绪较为敏感或情感较为细腻的人通常会被自己的感觉牵着走,有时感觉的说服力甚至会超过事实的呈现。
最近小区门口附近在修路,上班途中总要想办法避开障碍物。这样的情况持续有一个月了,“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都要跟我对着干”是你每天出门都想要大喊出来的话。
你感到特别糟糕,认为所有事情都开始变得不顺,工作也是、感情也是、生活也是。
但一个月后路修好了,你的感情、工作因为修路而变得糟糕了吗?可能并没有。你只是被感觉牵着走罢了。而这种感觉的变化,是可以由很多事情引发的,大到一场变故,小到可能只是一顿晚餐。
所以,不是事情本身不对,而是感觉在作祟。感觉并不完全等同于事实。尽量将感觉与事实分离开来,该感受的时候感受,该面对现实的时候面对现实。
(图片源自网络)
3. 打破“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思维禁锢
通常,抱有上述这种信念的人多少都有些完美主义性格在身上体现。
如果可以,我们都想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完美,但现实情况并不允许,很少有结果与最初的期望能够完美契合。
如果每做一件事,我们就告诉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果失败,不如不干”,那么我们会错过事情实施过程中很多美好的存在。因为抱有这样的信念,就会只在乎结果。
从开始到结束,结果都成了是否成功的唯一评判标准。
适当降低自身完美主义的程度。
我们有可能成功,拥有期盼已久的喜悦;我们也可能会失败,在过程中犯了某些错误。但不要让这些错误成了我们未来路上前进的绊脚石,学会欣赏所达成的成就,逐步建立“中间思维”。
(图片源自网络)
4. 我应该?不,你不应该
如果说做假设是计划实施前的一种自我设限,那么“我应该”就是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自我设限。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我毕业之后应该选择事业单位的,而不是去外企那么拼命地干活;高中毕业后我应该读金融专业的,而不是学心理学找不到工作,云云。
“我应该怎么样”看似是一个人追求更高目标、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但实际上,这种源动力并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和别人比较、或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达成他人的期许、才延伸出的一种被动式“努力”。
这种情况下,TA的努力标准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的,也不是从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出发,反倒是因为外界的影响给自己设定了并不灵活的标准。
停止无谓的比较,从他人的期望中走出。只有你自己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你的。
上一篇: 《优雅重启:节后回归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