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怎么离我这么近,又和他不熟,真是烦人!”
这句话经常在会出现每个人的头脑中,特别是遇到陌生人或关系一般的朋友时,但是和自己父母、恋人和子女却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图解人际距离
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在社交时都需要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个人空间。个人空间就像一个包裹着身体的空气泡,虽然这个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反映出交际双方的地位、关系和心理状态。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人总是把它随身携带着,谈话时维持它,将自己安置在适当的位置”。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空间有一个纵向轴,头部需要的空间比脚部的空间更大一些。
(图片源自网络)
个人空间的特点
一、可变性
个人空间是可变的,也就是说个人空间是随着情境、环境和场合等因素变化的。当一个人同熟悉的人讲话时,彼此的距离可以很接近,但当与不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谈话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觉得有安心。另外,乘坐电梯时,个人空间也会发生变化;当电梯挤满一群人时,个人空间变得非常小,甚至没有,人们允许陌生人在贴近自己的地方站着,而当人数较少、电梯空间相对宽裕时,人们立马会均匀地分散在电梯的各个角落。
二、文化性
个人空间具有文化特色。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中,适当的社交距离是不同的。西方文化崇尚个人权利、注重隐私,而东方传统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因此西方人的个人空间要更大一些,东方人相对来说更小一些。所以,当东方人西方人谈话时,会出现一幅有趣的画面,东方人不断靠近西方人,西方人则不断后退。
三、区域性
1. 亲密区(50cm以内):
这个区域只有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才能进入,比如夫妻、情侣、亲人或者关系非常铁的朋友。在亲密区,身体的距离非常贴近,各种感觉器官变得异常敏感,它们共同作用、接收和传递信息。
2. 个人区(50cm-125cm):
这个区域是熟人区,与朋友、同事、同学以及亲戚的社交均可在这个区域内进行。在熟人区时,人们的行为言谈可以随意一些,但也不能过分放松。
3. 社交区(125cm-350cm):
这个区域允许既认识但又不熟悉的人进行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人都处于社交区,人们可以选择进一步发展,也可以选择保持现状。在这个区域,人们需要注重社交礼仪、言行举止,尽量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4. 公共区(350cm-750cm):
所有公共场合的社会均在这个区域内进行,如观看电影、演出、演讲等。
(图片源自网络)
了解了个人空间及其特点后,我们便可以在生活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达到维持良好社交的目的。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把握合适的社交距离,不轻易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才能减少他人的误会;当我们进行非常正式的社交时,拉开与他人的距离,才能营造出确保身份的威严感。
上一篇: 《优雅重启:节后回归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