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帮忙的地方很多,大到可能是终身大事,小到可能是请别人帮忙捡一下东西。有些场合,我们会很自然而然地发出请求帮忙的信号,但有些场合,我们却把求助当做一种示弱或不幸的表现而羞于启齿。
(图片源自网络)
公交上请别人帮忙刷一下卡、地铁站内问询工作人员目的地路线、或是请同事帮忙带个午饭,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觉得很随意,但当事关隐私、或客观事实上自身本来就存在缺陷的时候,这些人往往选择不求助——自己扛。即使请求帮助就能让这件事情变得容易的多,他们依旧不愿把自己暴露在外界。
仿佛他们与外部世界有个看不见的隔离罩。外部的世界是流动的吵闹的,隔离罩里面的世界是静止的安然的。一旦将隔离罩掀开,自己便会瞬间暴露在一个不熟悉、失去掌控的世界中,然后逐渐被吞噬被埋没。只有保持距离,才能维持自我世界的平衡,即使他会被隔离罩外面那个热闹和喧嚣的世界所吸引。
但是,求助真的是示弱的表现吗?
(图片源自网络)
问题不同,处理方式就有差异
每天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看得见的,一类是看不见的。那些看得见的,通常有着更多的应对方式;而那些隐藏的、不易被看出来的问题,往往很难找到正确的出口。
喜欢上了和自己相同性别的人、在困扰了很久后去做检查被诊断出来是中度抑郁、马上要还这贷款了奖金却没了、分手很长时间了依旧从上段感情中走不出来……看似普通的外表下,是完全不同的“内核”。这些问题,不是一句“请帮我刷一下卡”就能解决的。
就这类问题而言,他们需要倾诉,需要被理解,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但他们也害怕说出来后得到的回应是拒绝、无视和嘲笑。可也正是这些问题,让他们被困扰了很久,像掉入无底洞一样看不到深渊的尽头。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些被解决的琐碎日常又有什么意义呢?
(图片源自网络)
请求帮助,不是弱点,而是能力
有些问题,我们之所以羞于启齿、在挣扎很久之后依旧选择放弃求助,是因为害怕别人的议论和看法,害怕别人投来的每一个眼神,害怕别人伸出的每一根手指,因为那可能是对他的指指点点。
当决定放弃自己做一个沉默的“受害者”时,那种无助的感觉很糟糕;但突然站到聚光灯下、被别人关注和议论,也会带来一种窒息感。
当一个人在难过很久后突然发出求救信号,那可能是他唯一的出口。他必定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想象了无数种可能的结果,最终才迈出这一步。他选择请求帮助,也是选择和自己和解,和外部世界和解。
(图片源自网络)
要做到不在意别人的评价,过好自己的生活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而一旦做到,将会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应该接受最真实的自己,和外部世界产生连结,而不是隔阂。相信你的呼叫会得到温柔的回应。
上一篇: 《优雅重启:节后回归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