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出柜”——柜外的你,能否依旧保持那份泰然自若

“出柜”——柜外的你,能否依旧保持那份泰然自若

相信出柜这个词对大家来说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陌生了。原来如果有人对你说我出柜了,你可能会问TA去哪里?为什么要从柜子里出来?,但现在,你可能会直接说一句:恭喜啊

 

当一个词被赋予额外的象征意义时,就说明事情远没有想得那么简单。

 

不知道正在看文章的你,现在什么年龄、什么样的心态、对新事物的包容程度又如何,因为接下来要呈现的内容,可能并不是你的菜,甚至会难以接受。但是,请不要就此关闭掉页面,因为我们需要你这样的听众,声音注定要被不同的人听到,才有可能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图片源自网络

 

 

你知道吗?男生不一定只喜欢女生,女生也不一定只喜欢男生,一个男生可以既喜欢女生又喜欢男生,一个女生也可以既喜欢男生也喜欢女生,一个男生可以变成女生去喜欢男生和女生,一个女生也可以变成男生去喜欢女生和男生。是不是听着有点绕?别着急,我们慢慢拨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性别不是唯一的,性向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谈论到性别时,指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因为除了生理性别,每个人还有自己的社会性别,以及由此引出的性别角色、性别认同等。

 

生理性别,即一个人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慢慢地我们发现,生理性别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划分,因为在”“之外,还存在着双性人TA们在出生时具有的性别特征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体的典型二元概念,这一点是不是就有些颠覆你的观念了呢?

 

与生理性别相比,社会性别和性别角色概念有共通之处,更像是一种固化的社会角色期待,依据不同的性别角色赋予不同的社会分工,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习得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图片源自网络

 

 

当有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心理性别。不同性别个体有不同性别气质,传统意义上,我们总认为男性是坚强、阳刚、开朗豪爽的,女性是柔弱、内敛、含蓄可人的,但假如你把这两种典型的性别气质放到光谱的两端,你会发现,很少有人处于两个极端中,大部分人都是具有混合气质特征的。男性也可以有柔软细腻的一面,女性也可以有刚强坚韧的一面。

 

再说回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在了解了上述关于性别的冷知识后,如果一个个体,TA并不是处在光谱的极端两侧,而是站在中间熠熠生辉,你还会断言TA喜欢的只可能是异性吗?性向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确定的,支持两种研究的结果都有。所以,很难断言一个人的性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对以上所有概念有个模糊的认识后,我们就可以来聊聊出柜了。出柜,对“Come out of the closet”最直白的翻译。不去深究这个术语的起源,只需要知道出柜代表一个人对自己非典型性向-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恋-的公开

 

害怕吗?害怕。听者害怕,说者更害怕。因为当一个人选择出柜的那一瞬间起,TA就是选择与TA的整个世界为敌了。当然,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也会有很美好的出柜结局,比如你爱的人都支持你的选择,甚至可以在未来的道路上给予你更多的支持。但就出柜这个过程来说,大部分人的经历可能都是痛苦的。

 

 

图片源自网络

 

 

插播个题外话。有的人,表面看上去是谈了个异性,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第一次认识A(男生)的时候,除了觉得他应该谈个男朋友而不是女朋友之外,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但他偏偏就是谈了个女朋友,还给一众人秀了他和女友的照片,当时就觉得是自己的雷达出了问题,罢了罢了。

 

后来,知情人士告诉我,事情另有蹊跷。原来,A虽然生理性别是男性,但他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其实是女性身份,所以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女性特质。重点是,在他认同自己女性性别身份的同时,他对自己性向的定义是同性恋,也就是说,A虽然是男儿身,但自我性别认同是女性,同时又是喜欢女性的同性恋性向,所以,当他有一个女朋友的时候,一切看上去就很和谐,却又有一丝丝不和谐。

 

但这并不妨碍TA是大家的开心果,是每次聚会中最能烘托气氛的那个人,也是人缘最好的那个人。

 

男性在这个社会中可能被赋予了比女性更多的期望,这种期望来自家庭、来自职场、来自社会,因此他们在出柜时也更加艰难。但女性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认为女性就应该服务于家庭、为孩子付出,在这种枷锁之下,出柜的难度可想而知。

 

 

图片源自网络

 

 

未出柜之前,一切都好。自由的生活,甜甜的恋爱,不用担心伤害到其他人。TA们在街上就是那群最普通却又熠熠生辉的人,他们自信且自立,没有打扰到任何人,也不用担心被任何人打扰。可一旦出柜,情况就大不相同,活着再不像原来那么轻松了,本来一个人或两个人的事情,瞬间成了一群人的事情

 

很多人在出柜初期都承受着从未有过的压力,那个自信且独立的人可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濒临精神崩溃。柜外的你,能否依旧保持那份泰然自若?恐怕是不能的。

 

如果要给出柜的对象排一个难度等级,0是简单,10是无敌难,排在10的一定是父母(或其他抚养监护人)。有些事情,放在别人身上就觉得都还OK,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坚决不行,这是大部分父母的想法,尤其是在面对性取向和出柜这些事情。

 

见过了太多的冲动性出柜,父母的说辞也大致离不开这些:这么多年怎么把你教育成了这个样子你让我们以后怎么活?我们在社会上是有头有脸的人你是不是跟爸妈有气所以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你都没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异性?······

 

仿佛从出柜的那一刻起,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有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和看上去绝不可调和的矛盾。能理解,生活的时代不一样、生长的环境也不同,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和接受度自然也不在一个级别上。除了面子,父母还有担心,担心他们在这条路上不好走,担心他们今后受到的指责太多。

 

 

图片源自网络

 

 

我们习惯于把事情想的很糟糕,可是作为监护人,不能只看到自己脑海里臆想的那部分。出柜的人辛苦吗?可能比起普通人来说,确实是承担的多一些,但他们本身过的痛苦吗?并不,因为坚持自己的过程就算累也值得。他们开心吗?开心,痛并快乐着。最不能让他们开心的事情,恐怕只有强迫他们做那个并不真实的自己吧。

 

这个矛盾真是不可调和的吗?其实可能也不是的。双方说不清的事情,第三方的介入有时能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见过双方坐下来谈崩的,也见过在心理咨询师的调和下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的。所以,并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糟糕,不是吗?

 

所有的内容,不是为出柜和将要出柜的人开脱,而是在称述事实。如果可以,道路千千万,有谁愿意选择那条最难的路?如果有的选,又有谁会选择与世界为敌?

 

 

图片源自网络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追求爱和幸福,既然找到了,为何要因为形式不同而放弃掉呢?就像云,它有很多种形状,既然都在追着风,又有什么理由因为它形状奇特而命令它永久滞留在那一片天空呢?爱,是油然而生、不受控制的火花,不因对象不同就被浇熄。愿你,一生都能泰然自若。

 

上一篇: 冥想与大脑的和谐之舞

下一篇: 没有谁不被別人评价的,但别活在别人的评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