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撒谎还是揭露?你的选择是什么

撒谎还是揭露?你的选择是什么

可能没有人从小到大都没有撒过谎吧?小时候撒谎也许是为了多拿几块钱去买零食,又或者是考试没考好怕挨骂挨揍因此说成绩还没出来,要么就说试卷丢了,然后随便捏造一个分数。

 

小时候的谎言都很“朴素”,说谎的出发点很简单,谎言本身也不复杂,所以那时候我们对说谎的包容度很高,也不去想会有多深远的影响。

 

那是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谎言的“好与坏”呢?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审视谎言对关系的影响呢?

 

图片源自网络

 

 

好朋友也好,情侣也好,家人也好,这些都属于亲密关系。而在亲密关系当中,我们倾向于倾尽全力保护彼此,免受外界伤害,也免受彼此伤害。

 

但是,如果某一天,你发现对方做了一些在并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还会全力支持TA吗?或是包容TA的谎言吗?还是,你会毫不犹豫揭穿TA的谎言?

 

谎言,涉及的并不是只有说谎的人。当从谎言的环境中剥离开来,其实不难发现,那个替TA掩盖谎言、或选择沉默不言的人,往往也会受到影响。为什么会选择缄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你想保护TA二是你也从中受益了。但不论是出于哪种原因,你都做出了选择,然后“被迫”卷入到了这场谎言当中。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二选一。有些人,不论TA想保护对方的欲望有多强、不论TA面前摆着这样的诱惑,TA都不会通过说谎来掩饰。

 

图片源自网络

 

 

是什么样的人呢?这其实和个体的人格有关系。在“六合人格模型”中,有六种不同类型的性格特征,其中有一项Honest-Humanity诚实-谦恭性用来评估个体的真诚、诚实、谦虚、忠诚、及公正等特质。研究实验表明,当个体在诚实-谦恭维度上得分高时,更倾向于在发现谎言时做出积极正向(不包庇)的决定。

 

那么,谁又更倾向于在发现谎言时选择“包庇”呢?

 

在一项涉及288名大学生参与的研究中,被试被两两配对后(P1P2)将进行掷骰子游戏。游戏在设定时就给被试挖了“坑”,参与者中的P2将极有可能掩盖P1的欺骗行为。

 

游戏被称为“不道德忠诚游戏”,游戏设置很简单。P1在杯中掷骰子,记住自己掷的数字后将骰子放回杯中。只有摇到特定的数字,P1才会得到金钱奖励。而在这个过程中,P2会对P1掷骰子的结果进行检查,而P1也被允许有机会可以向P2提供一些奖励或报酬。

 

如果P1在掷骰子后回答【是】,(有可能摇到的是特定的数字,也有可能不是),此时P1可以选择给P2一些报酬,而P2就需要在收到“贿赂”后决定是否说出真相。在游戏结束时,研究人员将会检查P1是否说谎,以及P2是否也在撒谎。

 

大家对结果非常好奇,到底有多少P1说谎了?又有多少P2选择掩盖P1“不道德”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 88%中给出【是】回答的中,有84%的人在说谎;
  • P1并没有说谎时(摇出特定数字),85%P2接受了来自P1的报酬;
  • P1说谎时(摇出的数字与特定数字不一致),86%P2接受了来自P1的报酬。

 

可以看出,不论是在P1还是P2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欺骗行为。同时,研究还发现,当P1说谎时,TA会向P2提供更大的“贿赂”,只要金额够大,不论P1是否说谎,P2都会对P1报告的骰子数字予以肯定。

 

而【诚实-谦恭性】特质明显的被试,他们的道德感更强,也更倾向于抵制贿赂的诱惑,更少参与进P1的欺骗中。有趣的是,两个【诚实-谦恭性】程度低的人相互沟通合作时,他们所通过说谎来实现共同福利最大化的几率(88%),要比两个【诚实-谦恭性】程度高的人高的多(63%),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具备高程度的【诚实-谦恭性】还不够,必须要两个人才能避免或减少共通的欺骗行为。

 

图片源自网络

 

 

归根究底,谎言不可取。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也只能带来一时的平静和美好,而且需要用更多的谎言去弥补。在上述的实验中,参与实验的被试甚至不认识彼此,却仍愿意帮助掩盖对方的欺骗性为。放到现实生活中,如果对方是你关心的人,那么赌注和风险会更高。

 

利用自我的道德准则和人格中的诚实特质,避免踏入道德陷阱。培根说,人们喜爱谎言,不仅因为害怕查明真相的艰难困苦,而且因为他们对谎言本身具有一种自然却腐朽的爱好。但我们不希望谎言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坦诚和避免,才是保护亲密关系的正确方法。

上一篇: 心理咨询:心灵的抚慰与疗愈

下一篇: 没有谁不被別人评价的,但别活在别人的评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