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高效沟通,试试约哈里之窗

高效沟通,试试约哈里之窗

有一次,扁鹊遇见蔡桓公。

扁鹊:“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要加重了。”

蔡桓公:“我没有病。”

蔡桓公对臣下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便夸耀自己有本事。”

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前往拜见蔡桓公。

扁鹊:“国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间,不治会加重的。”

桓公见他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气得没理他,扁鹊走后,桓公还闷闷不乐。再过十几天,蔡桓公出巡,扁鹊远远地望见桓公,转身就走。桓公特意派人去问扁鹊为什么不肯再来谒见。

扁鹊:“皮肤上的病,用药物敷贴可以治好;在皮肉之间的病,用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之间,服用汤药可以治好;如果病入骨髓,那生命就掌握在司命之神的手里了,医生是无法可想的了。如今国君的病己深入骨髓,所以我不能再去遏见了。”桓公还是不相信。

五天之后,桓公遍身疼痛,连忙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亡秦国躲起来了。不久,蔡桓公便病死了。

 

为什么扁鹊都能看到蔡桓公却看不到?

 

想要知道原委,我们就不得不聊一聊约哈里之窗。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个概念最初由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提出,故称之为约哈里之窗(或乔哈利)即Johari。了解哈利之窗将有效帮助我们理解信息沟通的进程。

 

约哈里之窗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或“信息交流过程管理工具”。它实际上包含的交流信息有:情感、经验、观点、态度、技能、目的、动机等等。约哈里之窗有四个象限:

 

图片源自网络

第一象限:公开象限(开放)。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

例如:你的名字、肤色,以及你的工作,你的家人等事实。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扩大公开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做法有提高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主动沟通征求反馈意见。

第二象限:盲点象限(盲点)。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

例如:你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别人对你的感受。

第三象限:隐私象限(隐藏)。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

例如:你的秘密、希望、心愿,以及你的好恶。

第四象限:未知象限(未知)。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

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

 

图片源自网络

理想情况下,自己应绝对多的了解自己,同时将自己的绝大多数自我暴露在他人面前,这样可以形成更大的安全区域(绿色),在该区域里,冲突是极其轻微的,对于大部分的事情大家都有共识。当然,也需要适当的保持部分自我,但该部分应绝对的最小化,能有多小就有多小。

理论上,人是不可以完全认识自我的。但有些自己所未认识的自我会被对方指出,该部分称为盲点区域(橙色),应在双方的努力下向安全区域转移(绿色),可以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及时获取对方的反馈,以减少冲突。

还有些自己未认识的自我,也未被对方指出,这是危险区域(红色),这是冲突的最大的来源,该区域应逐渐向盲点区域转移(橙色),也就是说争取被对方指出来或直接自己发现后向安全区域转移(绿色)。

对于隐私区域(黄色),有起冲突的可能性。不过,这部分由于属于自己了解的,一般冲突均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图片源自网络

高效的沟通是在任务、信任基础上的交流,需要我们扩大公开区,缩小盲点区和隐藏区,揭明未知区。人与人开始接触之际,公开区较小,因为缺少时间和机会进行信息交流。根据一般的交往经验法则来说,你应该尽可能扩大公开区,使其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窗口,不断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和诚信度。当你开诚布公的时候,对方可能也正在为你打开心扉。这是分析人际冲突的一个方法:约哈里之窗。

上一篇: 愤怒是什么?

下一篇: 没有谁不被別人评价的,但别活在别人的评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