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揭开戏剧性人格障碍的神秘面纱

揭开戏剧性人格障碍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戏剧性人格障碍?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可能是它的另一个名字:表演型人格障碍。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患有这一类人格障碍的个体,在行为和情感中多夸张的表达(像表演一般),以此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情感上,戏剧性人格障碍患者有强烈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同时情绪不稳定,反应强烈。

行为上,戏剧性人格障碍患者酷爱表现自己,行为动作夸张、戏剧化,以自我为中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戏剧性人格障碍属于精神类疾病,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和其他精神疾病类似,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因素、病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其中,社会环境因素,也叫心理社会环境因素,是能够被人们观测和评估的显性因素。童年的生活经历、是否遭受过重大挫折、教养方式是否得当,都会影响到人格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逐渐有研究人员开始研究戏剧性人格障碍与婴儿时期分离焦虑的关系。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也称分别焦虑,是指婴幼儿在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焦虑、伤心、痛苦、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以表示拒绝分离。不仅如此,分离焦虑还可能会引起部分躯体反应,如头痛、胃疼等。

我们都知道,情绪是可以引发一定程度的躯体反应的。小编的朋友小张在上初中时,时不时会胃疼,那时候还总被班主任调侃小小年纪哪来的胃。但其实,在小张的潜意识里,虽然胃疼这件事并不愉快,但只有这样,回到家才能引起爸妈的注意和关心。

【图片源自网络】

你可能会好奇,婴幼儿时期的孩子那么小,是如何产生分离焦虑的呢?

这是因为,6个月左右大的婴儿开始逐渐发展出“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也就是从这时起,婴儿开始意识到,妈妈(或其他关系亲密的看护人)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无法时时刻刻陪在自己身边。对此,他们感到不安和慌张。

那么如何识别婴幼儿的反应是否是分离焦虑呢?通常,婴儿分离焦虑有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1. 反抗阶段的婴儿会不停哭闹,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2. 失望阶段的婴儿仍然会哭闹,但程度和频率都有所减少,不愿理会他人;

3. 超脱阶段的婴儿停止哭闹,开始正常活动,但看到父母或其他亲密的照料者后,又会露出悲伤的表情。

不难看出,当长期得不到关注,需求也得不到响应时,焦虑感就会产生。而如果整个生长过程都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焦虑感则会持续增长。

就像小时候希望通过哭闹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一样,长大后愈发夸张的情绪和行为会逐渐泛化到其他对象和其他场景中。上学时同班的同学老师、工作后职场的同事、交往多年的朋友或恋人,都可能成为患有戏剧性人格障碍的人的“潜在目标”,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稍加戏剧效果,就能扩大身体的不适程度,就能进一步被注意到。

有意思的是,患有戏剧性人格障碍的人总是会本能地表现出“生活是美好的”,即使在感受到悲伤、愤怒、焦虑等情绪时,也会努力掩盖自己的悲伤情绪。就像小时候,当无论怎么哭闹也得不到看护者的关注时,自己玩玩具是最好的选择。

戏剧性人格障碍可能会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会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治疗起来也相对复杂和耗时。药物可以控制一些症状,但长期的治疗还是依靠于心理治疗,能够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如果你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请不要放弃,寻求专业的治疗介入,一定会有所帮助。

上一篇: 冥想与大脑的和谐之舞

下一篇: 没有谁不被別人评价的,但别活在别人的评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