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变成魔鬼”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变成魔鬼”

1971 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进行了一项模拟监狱试验,这一实验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人们的深思。2009 年,以这一原型为基础,由著名导演保罗·舒尔灵执导制作的电影《死亡实验》正式上映,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图片源自网络)

 

该影片讲述了一位心理学教授为了探寻人们对权威命令的服从以及角色观念对于人们的情感与行为的影响,从社会上招募了一群人参与到所谓的科学实验当中,将这群人分为两类不同的角色,即狱警与囚犯,要求他们待在“监狱”中维持这一角色,持续时间两个周,并许诺在实验圆满结束后,每人可得到一笔丰厚的酬金。众所周知,像这种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在医学领域最为常见,当某种新药物即将面市时,都要在一定的受众群内做药物反应实验,但大多的实验对象是急需这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当面临选择死亡或一线生机时,这类实验没有任何可谴责之处,反而带有特定的人道主义色彩。而《死亡实验》却是以重金做诱饵,在变相自愿的方式下,采用私自羁押和施以软暴力等手段,来研究人类在这种非正常条件下,心理及行为所作出的反应的非人道的科学实验。

 

(图片源自网络)

 

在实验的最初几天里,所有的参与者均以娱乐的态度来面对,他们彼此说笑,谈论着实验结束后如何痛快的挥霍掉奖金。然而,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推进,这群人逐渐意识并代入到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当中,对立便产生了。一边是被赋予权力、高高在上的狱警;另一边是所谓“低等、肮脏”,失去行动自由的囚犯。在这种权力与地位都相差甚远的情境中,矛盾便显得格外的突出与尖锐了。当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突然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时,往往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就会暴露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开始之前,研究者曾告知狱警他们应当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来对待囚犯,否则实验将作废,奖金自然也会不复存在,而狱警们对于自身行为是否违规的判断标准就是监狱上方的一个红色指示灯,只要红色指示灯没有亮起,那么则证明他们的行为是“合法的”。但事实上,红色指示灯只在电影的最后,囚犯们集体暴动时才亮起。影片镜头反复地聚焦红色指示灯与狱警们行为的交互作用,准确的凸显了狱警们在红色指示灯的“引导”下不断升级自身的侵犯行为。

 

(图片源自网络)

 

起初,狱警们只是通过对囚犯进行辱骂和恐吓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囚犯们似乎也被动地接受了自己是囚犯这一“事实”,只好听命于狱警。狱警通过这一初步探索的方式深深地体会到了权力所带来的满足感,至此开始变本加厉地对囚犯进行肉体和心理上的摧残与蹂躏,暴力不断升级,最终酿成血案。在影片中,由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的 77 号囚犯,一次次与狱警进行斗争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又一次次的被狱警当做震慑其他囚犯的“典型”来虐待,但他并没有被残暴的统治所镇压,反而不断激励自己与邪恶的一派作斗争,最终带领其他囚犯发动暴动,重获自由。

 

(图片源自网络)

 

纵观整个影片,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心理学现象,例如去人格化,即狱警们丧失了抵制与自己内在准则不一致的能力从而做出违反社会主流的行为;又如不同角色的规范作用,原本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个体,在扮演了不同角色之后,便根据角色的要求无意识地代入了角色的框架中,等等。实验的研究者津巴多教授多年以后回忆起自己所执行的这一实验时依旧难以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我从来没想到过这个实验居然能达到所有人都无法控制以至于被迫终止的程度,我对于实验中被伤害的实验者深表歉意,但角色规范以及情景的作用对他们的影响更值得深思,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让人们对自己的内心能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图片源自网络)

 

当整个监狱都充斥着暴力与血腥,狱警们已经无法压制住囚犯们的暴动时,红色指示灯亮起,监狱的大门也被打开,此时,人性的阴暗与罪恶被暴露的一览无余。当所有人的尊严、话语权与生命权被践踏时,几乎所有人都采取沉默的态度,所幸还有 77 号囚犯这样的人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而正是有这些人的存在,生命与自由的意义才更加可贵。

上一篇: 冥想与大脑的和谐之舞

下一篇: 没有谁不被別人评价的,但别活在别人的评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