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心理科普 | 拥挤的环境也会导致行为上的变化?

心理科普 | 拥挤的环境也会导致行为上的变化?

可能一提到拥挤的环境,很多人就会感到心烦:上下班早高峰的地铁、公交车;周末商场涌动的人流;假期的火车站、高铁站等等……一想到这些画面,就会产生烦躁的情绪,然后再想象一下自己身处画面之中时,顿时到达崩溃边缘。

 

为什么拥挤的环境会让人产生不适感?长期处在拥挤的环境中又会给人造成哪些影响呢?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约翰·卡尔霍恩曾就这个问题做过研究,只不过在他的试验中,实验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小白鼠。由于“拥挤”是个体因密度而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为了量化这一概念,卡尔霍恩在研究中使用了“人口密度”,就“人口密度”和“社会反常行为”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你有想过,把一群白鼠安置在一个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安全且封闭的户外空间,会发生什么情况吗?

 

理论上来说,这样的理想环境对白鼠的生存来说再适合不过了,简直是营造了一个完美空间。然而,令卡尔霍恩和他的团队惊讶的是,观察期过后,白鼠的数量比预期数量少了太多。预期5000只而最后只有150只。也就是说,在这个不大但也不狭小的空间中,150只成年白鼠是该鼠群的“极限”,即使外部空间已经很完美,成年鼠的繁殖和母性行为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

 

对这个实验进行升级,在一个被平均分成四个格子的大空间中,当每个格子的成年白鼠密度达到原来的2倍后(80只),研究人员开始观察情况。果然,在“密度”增加后,白鼠群的行为发生了变化。

 

(图片源自网络)

 

很有趣的一点是,这四个格子组成了一个带有尽头的围圈,也就是说,四个圈之间,1可以通向2,2可以通向3,3可以通向4,但1和4之间是不互通的。所以,研究人员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就是,圈1和圈4中的秩序和繁殖行为等是相对常态化的,1只占领导地位的雄鼠,几只负责繁殖、养育、保护幼鼠的雌鼠。偶尔有其它雄鼠混进来,但并不构成任何威胁。

 

混乱发生在剩余的两个圈(2和3)。

 

由于这两个圈互通且各有两个门,难守难防,数量上这两个圈的白鼠就占了总数的2/3,其“密度”远大于首尾两个圈。而且由于圈2和圈3中央设置了供水和供食装置,导致白鼠间有了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

 

这时候,就发生了卡尔霍恩后来将之称为“行为沦丧”的现象,这个现象是指“把超乎寻常数量的动物聚集在一起所产生的行为过程的结果”。的确,不论是从“攻击性”、“服从性”还是交配方面来说,中间两个圈内的白鼠所表现出的病理症状都恶化了。

 

攻击性方面,雄性白鼠会变得发狂,攻击其它成年或未成年白鼠,而且会咬其它白鼠的尾巴,这是一种在正常鼠群中通常不会出现的情况;

 

服从方面,本该去竞争的雄鼠失去了斗争意识,它们拥有最好的健康状况,但总出于类似睡眠或催眠的状态,对“社交”和性活动毫无兴趣;

 

越轨方面,一部分白鼠对性活动兴趣极强,不但不遵守正常的交配秩序,甚至强行进入雌鼠所在的洞进行交配,并发展出以同类为食的行为;

 

母鼠的变化:与正常的白鼠相比,行为沦丧的雌鼠丢失了筑巢的能力和兴趣,对幼鼠的保护能力也下降,导致幼鼠大概率死亡,并伴随着交配和生育并发症。

 

卡尔霍恩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密度”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他的研究对人口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一项较为特殊的研究,以监狱为研究对象,发现拥挤的监狱中发生的社会病理行为明显高于不太拥挤的监狱;另一项研究发现,人的问题解决能力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人的生理指标在拥挤的环境中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当把实验转移到家庭中(而非某一特定大群体)时,也能得到类似的结论:一个家庭中人口密度越高(人数超过房间数),越容易发展出极端行为。

 

这些实验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甚至是国家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心理学内容,有没有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呢?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感受哦~

上一篇: 冥想与大脑的和谐之舞

下一篇: 没有谁不被別人评价的,但别活在别人的评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