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你的生活中有碎碎念的“唐僧”吗?

你的生活中有碎碎念的“唐僧”吗?

01.

超限效应

 

当一个人接受某种刺激过多或者时间过长时,内心自然而然地就产生逃避的倾向,这是人类基于本能地自我保护机制和心理,在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超限效应”。

 

“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

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你怎么又……

你看我还没说完你又把棍子给扔掉了!

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花草也是不对的!”

 

这是《大话西游》中唐僧地经典台词,慈悲的唐僧对着悟空总是絮絮叨叨,听地悟空直撞脑袋。工作中,你周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人,因为一些小事唠叨没完。告诉你写完的文件要及时保存,桌子上的东西收拾好,下班走的时候记得带走垃圾,平时和同事说话要注意方式。

 

当然这些建议都是友好的,但是如果这种提醒变成唠叨,那么这时你内心就会燃起小火苗,即使对方说的再有道理,你最终都会对这个人产生反感。

 

(图片源自网络)

 

在一次访谈中,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讲述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真实经历,在一次牧师演讲会上,牧师为了募捐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在开始演讲的10分钟中,马克.吐温被牧师精彩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做好了捐款的准备。讲着讲着,时间超过了十五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开始感到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这时马克·吐温决定不捐了。直到一小时以后,牧师终于结束了自己漫长的演讲,进入募捐环节的时候,气愤的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超限效应”,牧师的絮叨可以让一个人好人将其美好的善意变成仇恨。生活中、工作中,如果对方总是重复、冗长地讲解一件事情,让一个人从最开始的接受转而不耐烦,甚至在最后产生反感、讨厌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就很容易“好心办坏事”。

 

(图片源自网络)

 

02.

心理小妙招: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生活中,无论我们扮演什么样角色,遇到给别人提出意见的时候,一定要主题清晰,就事论事。只有在与他人沟通中密切关注别人的反应,才能考虑其接收信息后的反应情况,才不会不停啰嗦,超出对方的忍耐限度。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帮助别人改进,降低错误提高效率。

 

(图片源自网络)

 

而对于一般的沟通,或者思想交流,如果一方喋喋不休,这就是对另一方的一种痛苦的折磨。在与对方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把握别人的心理,做到言简意赅,做“有效沟通”,而且不要强迫听话者在第一时间与自己达成共识。而当自己遭到别人的误会的时,也不必要解释太多,如果你的道理在10分钟内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就到此为止,多说无益,只会引起他人再度怀疑。

上一篇: 心理咨询:心灵的抚慰与疗愈

下一篇: 没有谁不被別人评价的,但别活在别人的评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