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

疼爱孩子怎么会是这种结果?

疼爱孩子怎么会是这种结果?

在来我们曼达拉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热切求助的人群中,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孩子教育问题,有的家长在电话那头说得痛哭流涕,放下电话就心急火燎地带着孩子来中心寻求专家帮助。最近我咨询治疗的2个案例比较带有普遍性,虽然孩子的不良表现各异甚至有自杀倾向,但究其原因都是家人对孩子“痛爱有加”所致,家长们不断不明就里,还一再反问自己到底错哪儿了?疼爱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习亮(化名)是个男孩,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习亮妈妈一见着我第一句就说,老师,你看这孩子怎么老长不大。在交谈中得知,家中一切都以习亮为中心,父亲工作忙,缺少与孩子交流,母亲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吃住用玩动手的活儿,还有保姆阿姨从旁协助,就连孩子的削铅笔、背书包也是保姆阿姨代劳,爷爷奶奶更是一切围着孙子转,若有一点儿不顺心,习亮就会大发脾气,乱扔东西,弄得一家人不知所措。

  习亮每天上学放学都是爷爷或奶奶亲自接送,在学校学习成绩一般,做作业很难一次完成,有时干脆出钱请同学代劳,老师知道后告诉父母,希望父母能引起重视,可父母却觉得儿子会想办法,会使唤人,不以为然,这样就使得习亮更加讨厌学习,每天的家庭作业抄写基本都是爷爷奶奶帮忙完成的;习亮性格孤僻,不喜欢和同学交往,不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经常违反学校纪律,与同学发生冲突后不接受老师批评,总是由爷爷或奶奶去道歉;习亮还自尊心强,又爱表现自己,想当班干部,因平时表现不好,人际关系又差,没人听他的指挥而未能如愿,这也激发了他的逆反心理,由于他自控力差容易冲动,一遇不如意的事就会不顾场合的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因而心胸狭隘,自私偏激,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对老师、父母的批评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干脆什么也不愿去做了,家庭作业不做,手工劳动不做,连睡觉还得妈妈去哄,他既烦他妈妈又离不开他妈妈,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弄得他爸妈不知所以然,只感叹这孩子怎么越长越小了,老也长不大,只好带孩子来求助于心理专家的帮助。

  另一名学生叫杨洋(化名),女,18岁,读高中二年级。杨洋妈妈哭着告诉我,杨洋上高中以来一直感到很失落、压抑、空虚,甚至很抑郁。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好象并没有激发她的学习动力,她说她好象觉得她自己就是妈妈的一部学习机器,机械地去上课,机械地写作业,机械地参加考试,机械地回家请老师补习,机械地听妈妈不停地唠叨,她说她感觉自己完全是麻木的,最近有好几次哭着喊着要去自杀,把全家人都吓着了,爸妈形影不离地跟着,上课就站在窗外怕出意外。

  在和杨洋的交谈中进一步得知,杨洋生长在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长年在外忙着挣钱,母亲在家当全职太太一心一意照护她,在杨洋的印象中爸爸好象除了每次回家给她带好多吃的穿的玩的以外,很少和她说话,倒是妈妈整天唠叨不休,从她的吃穿用行学到帮她小时选玩伴,大些了上学选学校、选老师、请家教等事物俱细的一管到底,就连杨洋的裤头、袜头也不让杨洋自己洗妈妈总是一手代劳,只有一个愿望,希望杨洋考上名牌大学,为自己挣口气,完成自己一个心愿。杨洋就这样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好象在杨洋的印象中从头到脚都不是自己的,自己从来都做不了主,包括自己梳什么头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考什么成绩一切都得听妈妈的,她没有自己的朋友,没有自己的想法,平时很敏感、脆弱、还很自卑,情绪一直起伏不定,凡事不感兴趣,上课老是分神,经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因而学习成绩在班上也只是中等偏上,晚上还老失眠,老头疼,白天又很疲劳,食欲也很差,她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神经衰弱,曾一度想到是不是自杀了就没有这些烦恼了,也就解脱了。

  杨洋现在和妈妈的关系已是势不两立,她妈妈的过分痛爱和包办不仅没有拉近母子关系,反而使杨洋对她妈越发反感,因为她妈妈太爱多管闲事,杨洋的大小事她妈妈都要过问,这样还不放心还要去偷看杨洋日记,生怕杨洋在外面受到什么委曲,弄得杨洋干脆不写日记了现在改写微博,这样她妈妈看不懂了就找人来帮忙看,气得杨洋不愿再和她妈妈说话,更不愿和妈妈见面,连吃饭都不愿和妈妈在餐厅要端回房间锁上房门才吃,甚至闹着要去住校妈妈又不放手,这样的情况持续快一年了,杨洋妈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带杨洋来求助于心理专家。

  心理咨询分析:上述两个案例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疼爱有加”的两个极端结果,一个是“长不大”,一个是“要自杀”。疼爱孩子是每个做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当今大多是“6+1”的家庭模式中,溺爱孩子更是司空见惯,这种疼爱甚至于溺爱被很多家长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殊不知这种“抱母鸡”式的疼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削弱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带给孩子的性格缺陷轻者则是无法与母体分离的长期依赖“长不大”,重者则是找不到自我价值的“要逃离”,甚至于轻视生命自我毁灭。

  听了上述分析,孩子的家长如梦方醒,明白了过去对孩子的大包大揽不仅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阻碍了孩子自身生存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孩子心理发育的畸形。当今的教育,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关爱”孩子,用无条件的爱去培育孩子,用自我成长去鼓励孩子,使孩子实现对父母的依赖正常分离,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帮助孩子建立成长规则,寻找成长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生活、适应、成长、独立能力,才能使之健康成长。

上一篇: 什么是刻板印象?

下一篇: 心理咨询师手记:有个暗恋对象挺好的!